兼之则为美,偏之则有失。
中国是讲究兼美的国家。何为兼美?即兼有其美,无遗失也。
“中国是出儒将的国家,不比法国有一两个提的起笔的将军就要请进文学院。”这句话出自钱钟书的《围城》。粗略一想,我们便能发现,中国出的儒将不一定比外国的更多,但历来名将,都少不了文武全才的儒将。
比如周瑜,李靖,岳飞,左宗棠,曾国藩。要么是妙通音律,文人出身,要么是书生点兵,著述颇丰。由此可见,儒将兼有将略和文韬,为人们所推崇。
到了侠客这儿,又有文侠一说;到了商人这儿,又有儒商一说。文者并非皆儒,侠行如风亦可甩墨拨弦。儒生并非百无一用,商人也不全是重利轻义。从这儿可以看出兼美的妙用,旨在将两种品质有机结合,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。
苏格拉底曾言:“美德即知识。”这句话指的是只有兼有知识的美德,才是真的美德。
就像俄罗斯的那个童话故事:蚊子飞到了人的脸上,熊想要帮人赶走蚊子,于是“轻轻地”拍了一巴掌。结果人的脑袋成了碎西瓜。熊这么做是因为“美德”,但这“美德”缺乏知识的有效指导,于是人便殒命于“美德”之下了。
如果没有兼美,好事会变成坏事,辛苦和努力,变成了徒劳无功,南辕北辙。这就是兼美的重要性了。
同时,我们还需要适当地保持兼美的度。兼美并不是简单的兼容,还需要把握兼容的度。
战国时期的赵括在军事方面理论丰富,但毕竟只是纸上谈兵,他缺乏将领应有的沉着,冷静。所以在主动出击后,为秦军所败。
而三国时期的吕蒙本来是“吴下阿蒙”,经过一番读书,却是令人刮目相看。想来是他把握了兼美的度,虽然扩充了自己的知识,但并不完全依赖纸上文章。
在处理事物,看待问题,以及思维,品质等方面兼有其美,便可不偏失,持正位。
这就是兼美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