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常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古有孟母三迁,择邻而居的典故,诠释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。但纵观历史,近墨者一定黑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
我们不得不承认,一个原本就摇摆不定的人,和一些腐朽污浊的人长期相处,最后也只有受到侵蚀,失去本样的后果。不过,如果不加思考,一味断定环境决定一切,则会显得不合实际。
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,忠于楚怀王,即使身处于黑暗的朝廷,也不愿理会奸臣谗言,一心一意为国尽忠。宁愿遭排挤,也绝不同流合污。“不为五斗米折腰。”陶渊明在战争不断,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,洁身自好,安贫乐道,身处于闹市仍能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
这正如周敦颐笔下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“花之君子”---莲一样。或许有人会疑问,古代有社会贤达,那后来又有什么人能代表“寂寞者不黑”呢?
想必人人都知道鲁迅,一位伟大的革命家,文学家,思想家,近代中国腐朽没落,人们思想愚昧。鲁迅处于这样一个黑暗落后的社会里,不是像东京的清国留学生那样过着恶浊庸俗的生活,而是一心学医救国。在发现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思想麻木无知时,果断弃医从文,倡导新文化运动,以笔做刀,与黑暗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,为中国的光明奋斗。由此可见,近墨者不一定会“黑”,甚至会变得更“红”。
这让我们不禁思考,为何有些人能够近墨不黑,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这般?
要说起这些答案其实很简单,就是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初心,光亮终会驱散黑暗,要相信光明与正义才是主宰,时刻谨记自己要做什么,应该做什么,不要被轻易撼动,否则你注定会被黑暗吞噬。失去自我。如果能够做到这些,我想即使你身处于污浊之中,那种腐朽的气息也不能使你迷惘,你也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。
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,理应拥有近墨不黑的能力,永远为心中的正义去努力,不忘初心,奋斗不止!
让我们一起加油吧!